前不久,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公布了2014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。报告称,2014年,中国语言生活热点频发,网络语言上广播电视节目、进教科书、入词典等问题引起社会热议,网络语言粗鄙化需要治理,规范网络语言的必要性逐步得到社会认同。笔者认为,治理网络语言粗鄙化现象不仅势在必行,而且应是规范网络语言的重点;这种“治理”,不能只靠“有关部门”尽职尽责,而应扩大为全社会的共同抵制。
网络语言具有口语化、通俗化、事件化和时事化的特点,所以有不少网络语言确实比较新奇、简洁甚至生动有趣,比如“给力”“点赞”“打酱油”“躲猫猫”等。但也有不少网络语言不堪入耳,或是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网络谩骂,或是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,或是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意见表达。对诸如此类的粗鄙网络语言,我们必须坚决抵制,决不能任其蔓延。
细究粗鄙网络语言的成因,可谓不一而足。其一,在社会转型期,发展成就虽然巨大,但公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很多。其二,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,公众不仅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,而且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也日渐强烈,只是整体素质还参差不齐。其三,突飞猛进的互联网技术,为公众提供了一个非常开放的,同时又可以隐身的意见表达平台,但畅所欲言的自由表达权如果运用不好,就极易“剑走偏锋”。
因此,抵制粗鄙网络语言,先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。例如对权利的认识。公民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表达权和监督权,当然是必须保护的合法权益。但若以一种任性的态度对待权利,怎么过瘾就怎么来,那实际上是对权利的伤害。又如对网络语言的认识。网络语言存在于网络,其影响却不仅限于网络,因此决不能将网络当成是自己的“言论自留地”。要强化公德意识、法治意识,做到心中有戒、嘴上留德,避免以污言秽语损害别人合法权益、污染社会文化。
抵制粗鄙网络语言,还要有一个界定标准。有人说,很多网络语言是否粗鄙不好界定,理由是其字面意思并非实际意思,形式不雅但内涵生动,比如“屌丝”,不过是“矮矬穷”们的幽默自嘲。照此说法,我们那句著名的“国骂”就更不能算是粗鄙了,因为它只是表达一种不满的、气愤的或是无奈的情绪,何况从字面上看并无不雅呢———但网络中的“国骂”就真的不粗鄙吗?联想到有专家建议国家语委,每年审订一次准入中文语库的网络词汇,那么在抵制粗鄙网络语言方面,文明办等部门是否也该制定一个标准之类的东西呢?
抵制粗鄙网络语言,关键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合力。在“人人都有麦克风”的互联网时代,网络语言几乎无处不在,因此抵制粗鄙网络语言,教育、文化、新闻、出版等部门都责无旁贷。特别是主流媒体更要发挥带头作用,自觉担负起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,决不能用粗鄙的网络语言来吸引眼球或“接地气”。作为公众人物和网络名人,要珍惜知名度和影响力,担负社会责任论,坚守“七条底线”,为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作出应有的贡献。
新闻热点